7月17日,辽宁省总工会通报了辽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(产改)工作进展:通过强化技能提升、聚焦建功立业、推动成长成才等系统性举措,辽宁全省技能人才总量已达574.6万人,高技能人才占比稳步提升至148.4万人。
为加强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养成和梯队建设,辽宁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组建了2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,推行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。建设省级及以上现代产业学院282个,挂牌工匠学院14个,8人获得“大国工匠”称号。
辽宁以“学思想、当先锋、建新功”系列活动为牵引,组织产业工人在全面振兴中建功立业。去年,辽宁组织企业开展主题劳动竞赛7781个,举办省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175个,示范带动开展市级及以下技能大赛2265个,覆盖企业2.5万家。广泛开展“四技五小两比”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,参与企业1278家、职工37万人次,“五小”创新成果5.1万余个,培育辽宁省级劳模和职工创新工作室153个。2023年以来,新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家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家、省级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9家、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18家。
成长通道有效拓宽,辽宁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总盘子统筹支持,加大对技能人才社保政策支持。推动符合条件企业对产业工人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价,全省自主评价企业达179家。在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行“新八级工”制度,全省累计评聘特级技师353名、首席技师125名,为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打开上升空间。
组织覆盖与权益保障同步加强,辽宁积极推动新业态领域建会,截至2024年底,全省工会组织达6.39万个,工会会员1086万人。工会干部深入一线开展“走进职工群众家里、走进职工群众群里、走进职工群众心里”专项行动,着力解决产业工人急难愁盼。2024年通过集体协商签订技术工人薪酬专项集体合同114份,服务企业2137家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旭)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